佳华科技: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方案的半年度评估报告
公告时间:2025-08-29 18:21:10
证券代码:688051 证券简称:佳华科技 公告编号:2025-024
罗克佳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方案的
半年度评估报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的要求,公司积极响应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开展沪市公司“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的倡议》,罗克佳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公司”或“佳华科技”)于 2025 年 4 月 30 日制定并发布了《关于
2025 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的公告》,公司根据行动方案内容,积极开展和落实各项工作,现将 2025 年上半年的主要工作成果报告如下:
一、持续聚焦核心业务,积极把握发展机遇
公司始终坚持以数据为核心、以平台为载体和中枢,通过“核心技术产品化、信息工程数据化、数据要素价值化”等举措构建了“数据工厂”的技术体系。融
合 A+B+C+D+I 五大核心技术(A 人工智能(AI)、B 区块链(Block Chain)、C 云
计算(Cloud)、D 大数据(Big Data)、物联网(IoT)),形成了智能制造、物联网工程、软件开发、运营服务、数据算力、数据能力六大核心能力,基于这些能力,依托积累的数据及自主的数据治理能力为抓手,深耕生态环境双碳领域,建立全价值链的绿色低碳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互通共享和深度数据价值挖掘,向政企客户提供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软硬件产品、解决方案及大数据服务,由此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沉淀与转型跨越经验。
2025 年上半年,公司所处行业市场发展环境依旧复杂,内外部挑战持续凸显。全球经济增长势头乏力,加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整体态势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0,942.90 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38.91%;
公司利润总额-4,279.89 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额增加 47.6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88.17 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额增加 38.55%。亏损进一步扩大的原因主要系主要客户财政资金紧张,预算投入审慎,总体需求相对偏弱,受其制约,公司业务开拓以稳为主,同比收入减少。另外,报告期内存在空档期运维及部分运维项目续签金额减少,导致毛利率同比下降。
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公司认真评估各项业务发展面临的形势,紧跟国家“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战略发展步伐,在原有业务基础上,积极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数据要素、大模型 AI 等新浪潮带来的产业变革机遇。报告期内,以人工智能为引擎,公司倾力打造了环境管理领域的智慧中枢——AI 环保智能体“环保智云”,其核心算法:“佳华科技生态环境大模型算法”2023 年上线运行,2024年12月,通过中央网信办的备案,网信算备110112399571501240015号。该平台深度融合大数据与 AI 技术,构建起“智能问答—污染成因分析—智慧执法”的全链条解决方案:通过动态追踪全域环境数据,实现污染源的智能识别与精准定位;依托算法模型即时解析政策法规,将条文要求转化为可落地的监管动作,彻底革新传统环保管理模式,让环境治理更具效率、更富科学性、更趋智能化。
报告期内,公司在长期深耕的双碳管理领域,凭借平台化产品布局与超强数据处理能力,持续服务生态环境部“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该平台聚焦国家重点管控的电力、钢铁等 8 个行业,实现碳排放数据全面管理,并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长效工作机制。在数据处理方面,平台覆盖全国 6,800 多家企业,
每月处理碳排放报告存证近 6 万份、存证结构化数据约 13 万项,同时对 300 多
万个参数数据自动识别校验,为碳市场平稳运营保驾护航。此外,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COP30)前,中国将宣布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 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这一承诺意味着减排行动将延伸至工业、农业、交通、建筑等所有经济环节,并纳入甲烷、氟化气体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管控。公司已中标并积极建设“全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平台”这一国家级平台。同时已中标并推进“全国 CCER 联网监测平台”建设,该平台将对全国CCER 项目实现实时监测与考核。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碳市场建设的主要目标
是:“到 2027 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 2030 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意见中提及的全覆盖、全国市场及定价机制的相关内容,正是公司承建的这三大平台所支撑的,平台将统筹连接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及结算系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与CCER 注册登记与交易系统,最终实现控排市场与减排市场的融合统一管理。依托上述平台与数据处理能力,公司已成为生态环境部涉碳领域三大核心系统的建设与运营单位,全面覆盖二氧化碳与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CCER 的监测、管理与交易全链条,彰显公司在双碳数字化领域的战略地位。
另外,公司积极布局的集团碳账本及企业数字碳表,已经在电力、钢铁、水泥、电解铝、化工、有色、航空、交通等行业都有广泛应用。该产品从源头数据进行汇总、清洗、运算、归档,形成企业碳数据管理的电子台账,从而实现碳排放“电算化”,可一键核算碳排放总量,并自动监控异常数据、及时报,通过配额盈亏预警模型、碳价预测模型及碳价数据实时更新,能帮助企业对碳排放、碳资产进行实时算、动态管,为企业碳资产金融化提供可能。公司最新推出的 CCER监测网关等硬件产品,可以一键接入、实时报警,助力煤矿、交通、生物质发电等减排项目尽快落地。
2025 年 2 月,在中华环保联合会碳资产与绿色转型专委会上,由中国气候
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先生见证公司成功发布绿色低碳管理平台。该平台面向全国区县级及以上管理单位、企业,整合了公司 20 年积累的数据优势、业务以及算法模型,以大数据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环境双碳领域的数字化、智慧化发展,为全社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公司的商业模式在“带着数据做产品、带着算法做服务”的基础上,也迎来了“带着平台做市场”的新时代,以大数据及人工智能驱动的绿色低碳平台,全面赋能公司智慧环保、智慧双碳及低碳智慧城市业务。同时,公司还积极申报了《2025 年数字经济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属于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数据局联合支持的首批大数据赋能平台项目,申报成功后,将进一步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数据打通,推动与绿色低碳、金融服务等领域
的数据融合应用,实现创新研发模式与节能减排、中小企业普惠金融等目标,助力打造一批新型数字化智能化产品、推进产品国际化经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
二、强化创新驱动,促进全面发展
公司作为一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企业,始终高度重视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持续优化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 2,395.79 万元,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 21.07%,较上年同期增加 5.75%,保持了技术先进性和市场竞争力,加固技术护城河。另外,公司充分重视对研发成果进行知识产权申
请和保护,报告期内,公司新获授权发明专利 5 项、软件著作权 6 项、商标 3
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知识产权 1,039 项,其中发明专利 52 项,实
用新型专利 38 项,外观设计专利 17 项,软件著作权 617 项,商标 315 项。
三、加强财务管理,促进应收账款管理,提升经营质量和效率
2025 年上半年,公司围绕应收账款与现金管理两大核心,通过系统性举措持续强化资金运营效能,具体从四个维度展开深度布局:
(1)筑牢信用风险防线:以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为基础,升级信用评估模型,从客户经营状况、行业周期、历史履约记录等多维度审慎研判其信用资质与偿债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动态与公司风险承受阈值,制定更为精细化的分级信用政策——对高风险客户收紧授信额度、缩短账期,对优质客户适度给予灵活空间,从源头减少坏账滋生与款项逾期的可能性。
(2)强化合同全流程管控:聚焦合同条款的精准性与约束力,在与客户签约时进一步明确付款节点、结算方式、逾期罚息等核心条款,同时细化违约责任认定标准,确保双方权益与责任边界清晰可溯;同步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对重大合同推行销售、财务、法务等多部门联合评审流程,通过全链条的严格执行,倒逼客户按约付款,从制度层面降低逾期风险。
(3)升级催收与回款攻坚机制:构建“全员联动+精准施策”的催收体系,一方面将销售回款率、坏账率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压实业务团队回款责任;另一方面针对不同账龄、不同客户类型的应收账款,采取差异化催收策略——对短
等金融工具加速变现,对恶意拖欠客户果断启动诉讼等法律程序,全程跟踪回款进度,确保每笔款项的回收路径清晰可控。
(4)从前端优化回款基础:将销售策略与回款能力深度绑定,通过提升产品交付的及时性与稳定性、强化质量管控体系、建立客户痛点快速响应机制,增强客户满意度与付款意愿;同时在销售端推行“回款导向”的业务模式,例如对预付款比例高、结算周期短的订单给予资源倾斜,从业务源头为顺利回款奠定基础。
(5)深化资金统筹与资本运作协同:以精细化预算管理为核心抓手,进一步完善资金计划编制与动态调配机制,通过科学预判经营现金流波动,合理安排银行长短期借款的规模与期限组合,持续优化存款与贷款的结构配比,最大限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主动对接资本市场,聚焦主营业务发展需求,积极运用股权融资等多元化金融工具,或通过战略投资、产业合作等方式拓宽资金渠道,在严格控制综合资金成本的基础上,将资本力量与产业资源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公司在产业链中的综合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四、注重市值管理,逐步实现投资者回报
2025 年上半年,公司严格遵循证监会发布的市值管理相关意见与指引,全面推进市值管理工作落地见效。具体举措包括:一是夯实内部认知基础,组织公司管理层系统学习市值管理相关制度规范与实践案例,强化对市值管理重要性、合规性的理解,提升主动运用市值管理工具服务公司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为各项工作开展筑牢思想与专业根基。二是深化资本市场对接,秉持“主动出击拓渠道、开门纳贤引资源”的原则,一方面积极走出去,主动参与行业峰会、资本市场论坛等高水平交流活动,借助平台发声传递公司价值,拓宽品牌曝光维度,持续提升在资本市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另一方面诚意请进来,邀请投资者、行业分析师及机构调研团队深入公司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实地走访,通过面对面沟通、现场观摩等方式,帮助市场全面、深度了解公司生产经营态势、核心竞争力及发展战略,为引入优质战略投资者创造有利条件。
五、重视规范运作,强化“关键少数”责任
2025 年上半年,公司严格遵循《公司法》《证券法》《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
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要求,于 2025 年 6 月 28 日完成新一届董事
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换届选举工作,构建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独立董事专门会议、监事会、管理层等层级清晰的组织架构,实现治理提质增效,着力构建运作规范、决策科学的董事会。
同时,公司与实控人、持股 5%以上股东及公司董监高等“关键少数”密切沟通,跟踪相关方承诺履行情况,不断强化相关方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组织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参与证监会、上交所及浦江大讲堂、中上协及资本市场学院等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