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频三(300647):Q1成长大超预期,锂电回收&正极材料渐成公司成长主线-一季报点评
太平洋证券 2022-05-03发布
事件:公司于4月28日发布2022年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35亿元,同比增长161.12%;营业利润4029.67万元,同比增长13930.75%,归母净利润2640.74万元,同比增长1035.82%;扣非净利润2472.04万元,同比增长1885.18%。
Q1利润的大幅增长,彰显公司成长拐点已经来临。公司Q1归母利润大幅增长,无论是营业利润近乎139倍的增幅,还是归母利润、和扣非利润均有10倍以上增幅,其实都已经明确彰显出公司业绩拐点的强劲动能。固然去年的基数相对较低,但是纵观公司过去三年的年报,一季度的利润数值已经比过去三年任何一年的总数还要高。显然,先前我们报告中提及的公司成长逻辑已经开始兑现,利润高速成长的主驱动力无疑是子公司圣比和的并表,以及传统LED与散热业务的回转。
废旧锂电回收与正极材料已成为公司成长主线。从公司过年前最后一天发布的50亿四年投入计划和年报、一季报等报告看,废旧锂电回收与正极材料已经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明确主线。从我们深度报告发布后与机构的交流情况看下来,市场对于超频三最大的讨论点其实也集中于此:其一,部分投资者对子公司圣比和在锂电回收这一领域的经营能力与行业竞争力不甚了解;其二,部分投资者对圣比和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是否能兑现利润的快速落地与成长也尚存疑问。
公司一季报的数据表现无疑是对于这两个问题最好的回复:报告虽然没有明确公布圣比和的销售以及利润明细,但是公司在营业收入增长的变动原因说明中明确指出"报告期较上年同期新增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相应收入增长"。显然,圣比和的并表已经成为公司快速成长的主要推动源,而且从订单周期来看,一季度的材料订单是去年四季度签订的,其材料价格也是按去年四季度执行,今年以来,碳酸锂、三元正极等材料的价格大幅上行50%以上,相信接下来的二季度圣比和的利润贡献会更加突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目前对圣比和的持股比例是50.14%,一季度的归母利润中,圣比和仅并表了一半,随着接下来公司逐渐提升在圣比和的持股比例,未来圣比和对上市公司的利润贡献也将更为可观。
传统业务整合初见成效,今年将持续推进。公司去年年报计提信用及资产减值准备1.17亿元,主要针对的就是传统LED工程渠道类业务的商誉,以及超期的坏账,从今年一季报的数据来看,公司毛利率提升至27.87%,净利率提升至10.70%,几近是2018年末以来的单季最好表现,我们判断这不仅仅是单一靠圣比和的拉动,传统业务的贡献应该也占有一定比重,过去两个季度公司在传统业务,尤其是LED工程渠道端的整合效果可见一斑。
一季报中:"根据公司实际经营需要,为降低管理成本,充分整合资源,公司注销了二级子公司湖北省超频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这显然也是整合的进一步推进。我们预计今年公司将继续收缩LED工程渠道端业务规模,剥离、关闭业绩较差、预期无法为公司创造收益的、以及那些规模较小,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子公司,整合人员、业务、渠道等各方面资源,集中优势资源,降低运营成本。
简易程序定增完成,一期扩产已箭在弦上,产能增量指日可待。公司于4月下旬完成了2.2亿简易程序定增的竞价发行,并已经公告了发行询价的相关结果,这次募集的2.2亿资金将用于公司锂电池正极关键材料生产基地一期子项目扩产。如推进顺利,一期项目预计将于今年底明年初达产,达产后将形成"处理1.1万吨金属量废旧锂电池及电极材料生产线,年产1.5万吨前驱体、5000吨碳酸锂和1万吨正极材料"的增量产能。在这个增量达产假设下,公司销售额将比当下实现翻番以上大幅增长,将成为公司明年非常重要的成长支撑点。
盈利预测与评级:维持买入评级。一季报数据的高增,进一步验证了我们先前的深度报告对公司提出的阶跃式成长假设,公司是国内A股市场中较为稀缺且纯粹的,模式为"废旧锂电池材料综合回收利用→前驱体/碳酸锂→正极材料"的全产业链覆盖公司。全产业链覆盖模式的关键优势在于无论上游矿材价格涨跌,公司都能够实现强于产业链其他企业,尤其是单一加工制造类企业的盈利能力。废旧电池的处理以及关键正极材料的供给这两大方向毫无疑问在未来数年都会具备较佳成长潜力;而传统业务领域,公司在逐渐把LED工程渠道类业务收缩的基础上,消费电子散热配件等业务将走向多维度多领域的扩增式发展路径,公司接下来已经明确进入快速增长的景气年景,调高公司2022-2024年利润预测至0.85、2.96、6.32亿元(假设2023年底前公司完成圣比和100%并表),公司当下市值对应估值分别为37.72、10.82、5.08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公司废旧锂电回收与正极材料扩产不及预期;(2)上下游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导致公司成长假设出现变化;(3)传统LED照明领域业务拖累超预期,导致局部业务亏损持续;(4)散热行业下游客户开拓不顺,行业竞争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