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和生态:2024年年度报告摘要
公告时间:2025-04-29 19:10:32
公司代码:605069 公司简称:正和生态
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2024 年年度报告摘要
第一节 重要提示
1、 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 https://www.sse.com.cn 网站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2、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3、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4、 北京德皓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5、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公司2024年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负,公司2024年度不具备实施利润分配的条件。公司基于行业发展状况、2024年度实际经营结果和整体资金安排等综合判断,公司2024年度的利润分配预案为: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第二节 公司基本情况
1、 公司简介
公司股票简况
股票种类 股票上市交易所 股票简称 股票代码 变更前股票简称
A股 上交所 正和生态 605069 无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 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 雷霄
联系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一号清华科
技园科技大厦B座21层
电话 86-10-59847911
传真 86-10-82601974
电子信箱 IR@zeho.com.cn
2、 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近年来,生态环境治理行业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等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行业发展仍面临挑战,主要表现在:受宏观经济波动、地方财政承压等因
素影响,传统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仍处于周期性调整和被动性投入阶段,行业内企业经营均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
在此背景下,行业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国家正大力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修复工程的投入,为生态环境治理与水利工程融合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在促进消费的政策导向下,文旅产业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市场空间迅速扩大,从而作为文旅消费重要载体的滨水空间的生态价值转化需求日益凸显,催生“生态+文旅”的创新业务场景。与此同时,AI 技术革命正积极推动行业数智化升级,为传统业务模式注入科技驱动力。
上述政策导向、市场需求迭代与技术创新的叠加效应,为生态环境治理行业创造了结构转型、创新发展业态的新机遇,正和生态在挑战中积极寻求转型突破。报告期内,公司立足生态环境业务优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拓展到国计民生更加关注的生态型水利设施领域,同时
通过 IP 打造提升滨水客厅及文旅业务内涵,并主动拥抱 AI 技术革命,以 AI 技术赋能生态修复及
滨水空间运维,从而获得优质的客户和项目。
1、河湖与海洋生态修复趋势
在“十四五”向“十五五”过渡的关键时期,国家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为河湖与海洋生态修复提供政策指引。
国家战略层面,美丽河湖与美丽海湾建设已被纳入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核心战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将“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作为“美丽系列”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要求到 2027 年,全国地表水水质、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分别达到 90%、83%左右,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成率达到 40%左右;到2035 年,“人水和谐”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基本建成。
资金支持方面,2025 年中央财政下达水污染防治资金 160 亿元用于支持水污染防治和水生
态环境保护方面相关工作,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 114 亿元用于相关工程项目,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显著增强。
在治理目标维度,河湖长制体系全面深化,推动“一河一策”精准施策,计划 2027 年确定
的 2573 个水体中约 40%基本建成“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海洋生态修复领域则依托《“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速推进海湾综合治理,目标 2035 年 80%以上大中型海湾建成“水清滩净、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
2、矿山修复趋势
随着我国矿产资源的持续开发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矿山生态修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
2023 年中国整体矿山生态修复市场规模约为 83.4 亿元,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和市场需求释放,2024 年保持了增长态势。同时,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投入力度,2025 年下达 322 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及矿山生态治理。政策推动层面,《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明确要求全面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及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支持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明确修复目标和任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技术应用上,行业从传统物理复垦向生物修复、土壤改良、生态功能重建等综合技术转型,生物炭、生态混凝土等新材料及智能化监测技术加速落地,显著提升修复效率与长效性。市场方面,华北、华东地区由于历史开采强度高,修复需求占据全国 60%以上,区域市场向资源富集区倾斜。
3、生态型水利基础设施趋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易受流域性洪水、强台风等冲击,中西部地区易受强降雨、山洪灾害等威胁,西部区域大多干旱缺水、生态脆弱。
政策指引层面,2025 年是《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发展目标重要节点,将锚定“系统完备、
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水网体系建设目标,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推动省市县级水网协同融合发展,建设数字孪生水网。
投资力度方面,国家层面近年来持续加大水利投资,创新融资模式。2023 年全国水利建设投
资达 1.2 万亿元,2024 年投资达 1.35 万亿,创历史新高,实施水利项目 4.7 万个。2025 年将通
过水利投融资改革,继续保持水利建设规模,发挥超长期特别国债、现有中央水利投资渠道等资金的带动作用,利用金融支持水利政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基金等渠道和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筹集好水利建设资金,推动工程顺利建设。
此外,数字孪生水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被纳入国家水网建设核心框架,推动水利工程管理从“传统基建”向“智慧水利”和“生态水利”跨越升级,为行业创新提供了新动能。
4、城市滨水客厅及文旅景区运营趋势
政策导向上,2024 年 8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
要“激发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改善型消费活力”,为文旅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实施滨水空间提升项目,拓展休闲消费新空间,进一步释放服务消费潜力。同时,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回暖,2024 年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节假日期间文旅活动旺盛,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科技赋能方面,AI 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滨水空间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方式,如虚拟导游、
沉浸式演出等,丰富了日夜游产品的内涵和形式。文旅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旅游体验界面和信息展示方式,可为游客打造极具创新性的旅游场景。此外,生态型水利设施与科技创意、国际视野、在地文化的融合,将为城市滨水空间注入全新活力,不仅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增强城市吸引力,更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 IP 打造正成为景区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文旅景区通过挖掘地域
文化内核,打造具有故事化、符号化特征的文化 IP,将抽象文化转化为具象体验。文旅景区正从“资源驱动”转向“文化驱动”,通过 IP 化表达与活态传承,让文化遗产成为可感知、可消费、可传播的新质生产力。
5、人工智能趋势
自 2022 年 11 月 ChatGPT 问世以来,基于大模型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掀起新
一轮技术革命浪潮,引发全球高度关注,我国政府亦高度重视,积极布局相关战略。2024 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并在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被强调。“人工智能+”行动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核心抓手,深度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形成新业态、新动能。
近年来,国家出台系列政策鼓励人工智能技术与生态环境、文旅运营协同发展,打破数据壁垒,推动跨领域融合创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生态环保、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工信部、文旅部等通过《5G 应用“扬帆”行动计划》、《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重点支持智慧旅游、数字文化等场景创新,支持 AI 应用场景落地。生态环境和文旅领域技术赋能层面,人工智能将持续向行业纵深渗透,以“数据+AI”双轮驱动模式赋能产业升级。在生态环境领域,AI 大模型通过融合生态学、GIS、遥感等多学科数据,可实现生态修复精准诊断与动态预测;在文旅运营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将重塑内容生产与交互体验,为文化 IP 与人文活动开启更多想象空间,持续释放文旅融合的内生动力。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集成体现,也是未来产业的重要赛道之一。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
中,具身智能纳入未来产业,推动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专项扶持、税收优惠等措施,助力机器人行业规范发展。作为具身智能的重要落地场景,陪伴机器人行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技术层面,人工智能技术支持机器人从单一任务执行向具身智能发展,通过多模态感知(视觉、触觉、听觉等)与环境深度学习,实现精准交互决策、自主学习及动态适应能力;ChatGPT、Deepseek 等大模型的融入,能够显著提升人机交互的自然性与情感
识别精准度。市场层面,随着老龄化加速,催生了养老陪护领域的陪伴机器人应用场景需求,并持续拓展到儿童教育、心理健康等领域,陪伴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未来,陪伴机器人将有望深度融入家庭与社会服务网络,成为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科技力量。
2024 年,公司进行战略业务升级,依托既有生态环境治理业务积淀,重点布局生态型水利基
础设施建设,强化流域综合治理能力:开拓城市滨水客厅及文旅景区运营,为客户盘活存量资产,实现生态资源向城市公共服务与文旅消费场景的转化;同时,积极投资以 AI 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业务,为客户提供“科技+设计+建设+运营+商业”系统性解决方案,致力于以智慧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环境治理业务
公司生态环境治理业务聚焦从河湖到海洋的安全、生态、科技系统性治理,业务包括:河湖湿地业务、海洋生态业务及矿山修复业务。
1、河湖湿地业务
公司的河湖湿地业务以基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