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普云农(301556):深耕智慧农业科技创新,AI+农业助力行业智能化升级-公司研究报告
海通证券 2025-03-06发布
服务政企客户,深耕智慧农业科技创新。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服务于农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商,总部位于杭州。公司主要包含智能装备、软件平台、大数据应用三大业务体系,通过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主要采用布局智能硬件设备、搭建农业物联网项目、建设信息化软件平台项目的综合服务形式,为农业领域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等提供数据采集、分析决策、精准执行与科学管理的智慧农业一站式解决方案,从而助力政府监管服务信息化转型、科研数字化创新、农业产业智能化应用的创新发展。公司近三年主要客户包括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中心、杭州市萧山区农业农村局等政府单位,以及中国电信、浙江移动信息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武汉长江通信智联技术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及其子公司。
顶层设计促进需求增长,智慧农业市场空间广阔。国家政策方面,自2014年以来,我国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均涉及"农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等与智慧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为智慧农业行业长期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2016年,农业部印发了《"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倡导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2024年10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出三项要求八项重点任务,指出到2026和2028年底,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要达到30%和32%以上。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要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场景。在政策引导下,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加大在智慧农业领域的财政投入,以政府采购或向农业生产者补贴等方式购置相关产品和服务,为智慧农业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大量的市场需求。
多样产品服务释放规模效应,盈利能力持续提升。自身盈利能力方面,公司通过在行业内的长期深耕,以及长期大量的研发投入积累、技术和产品创新,在行业内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是行业内少数能够全面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智慧农业产品供应商,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持续丰富、结构持续优化,规模效应逐步释放,促进公司整体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公司2019-2023年营收规模稳健增长,从2019年2.28亿元增长至2023年4.59亿元,复合增长率19.16%;归母净利润从2019年0.27亿增长至2023年1.15亿元,复合增长率43.32%。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6亿元,同比增长10.99%;实现归母净利润0.77亿元,同比增长14.84%。
多方面竞争优势显著,公司取得丰富成果。公司智慧农业综合解决方案服务覆盖32个省级行政区,1000+市县级农业主管单位,30000+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公司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产品线及综合服务优势:公司具备自主研发和生产上百种智能硬件设备和相应软件的能力,涵盖种植业领域信息采集、检测、控制、监测的各个方面,覆盖作物从育种到收获的全生命周期;公司的各产品线和业务模块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较强的综合服务优势。②行业资源优势:通过多年耕耘,公司积累了一批农业领域优质客户,与各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近年来承担或参与建设了多项智慧农业项目并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等国家级部门认可,被认定为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的优秀或示范案例。③核心技术研发与集成运用优势:公司及子公司森特信息、智农科技均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将自主研发作为公司的核心驱动力,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形成了集成运用多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体系,积累了综合运用跨领域多项技术的优势。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已形成了7项融合多领域知识的核心技术,已自主研发30+传感器及100+智能装备,获得185项专利,软件著作权361项,公司参与编制1项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5项团体标准、2项地方标准。
三大业务涵盖农业种植全流程,产品应用场景丰富。公司三大业务包括农业互联网项目、软件平台和智能设备。其中物联网项目应用领域聚焦于农业种植业,提高种植业全周期的数字化、自动化水平;软件平台则主要为涵盖生产管理、行业监管、乡村治理、产品流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智能硬件设备功能以检测、监测功能为主,帮助使用者实现更优的种植决策。
物联网项目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四情监测、综合示范基地和生态农场:例如,农业四情监测系统由墒情传感器、苗情灾情摄像机、虫情测报灯等设备及预警预报系统、信息管理平台等系统组成,各级用户可以访问数据与系统管理功能,对每个监测点的病虫状况、作物生长情况、灾害情况、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等各种作物生长过程中重要的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设施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则可以从作物种植方案建立、农事操作记录、采收及加工批次管理到农产品销售流通跟踪,打造全流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管理溯源体系,并通过大数据中心收集农产品及农药品类数据,构建农业数据服务应用。
软件平台主要包括综合型信息化平台、专业型信息化平台和功能性应用系统:综合信息化平台如由公司承建的浙江省数字三农协同平台整合了省内农业产业、农业"两区"、物联网、植保、农机、农资、农经、科教等各级农业业务应用及数据,形成全省"大农业"数据中心,构建在线互联、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决策支持的数字化工作平台;功能性应用系统则如"亲农在线"通过数据自动验证和政府背书实现杨梅销售季的快速服务,打通多部门数据实现开票受理、开具、取票各环节一网办结、并嵌入融合金融服务、保险服务、补贴服务模块,让梅农普遍享受金融保险服务。
智能设备包括农业小气候监测、植保病虫害监测和绿色防控、作物品质检测、种子检测和储存、种子和植物表型解析、植株本体监测等设备,例如:智能考种设备基于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快速检测玉米、小麦、水稻等的散粒长、粒宽、千粒重等参数,实现考种过程的智能化和高效率。凯氏定氮仪采用微电脑自动控制实现土壤、饲料、粮食、食品、乳制品、饲料、水、药物等的粗蛋白的测定;智能虫情测报灯自动诱捕并消杀田间虫子,实时采集照片并上传至物联网云平台进行自动识别计数,对田间虫情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和预警。
AI赋能农业生产科研,构建农业垂类大模型"小农人"。公司的AI技术团队结合农业科研和生产的实际需求,对AI技术进行深度适配和校准,已在众多场景实现成熟应用。在图像识别领域,针对作物考种、植物表型识别、病害虫识别等任务,公司基于深度学习和大模型技术,根据场景选择算法模型及验证,采集海量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并结合市场验证进行多次迭代和优化,识别准确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数据建模分析领域,基于多样化的智能装备,公司能够精准采集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多维度数据,并运用AI技术进行数据建模分析与趋势预测,在种植管理、风险评估、市场洞察等方面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决策支持。此外,公司规划构建以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特征的三大产品系统:天空地一体化的感知监测系统、基于模型算法的决策系统和智能装备为核心的执行系统,用以解决数据采集、挖掘应用和机器代人、自动化、智能化的问题。此外,得益于在智慧农业领域的深厚积累,公司将AI大模型技术与农业专业深度融合,构建了农业AI大模型"小农人",对农资、农技、农事服务、农业科研、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细分领域的学术论文、技术报告、专利文档等海量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构建农业知识体系库。当农业工作者向"小农人 "提出农业问题时,它基于RAG技术迅速生成专业答案,协助农业工作者解决复杂问题。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业务所属的智慧农业行业长期以来得到国家顶层政策的大力支持,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公司产品及服务面向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市场空间广阔。随着农业行业对智能化、信息化以及功能全面的集成化产品需求增加,我们预计公司智慧农业物联网业务营收有望持续较快增长,2024-2026年增速为25%/32%/35%,智能硬件设备保持稳健增长,2024-2026年增速为7.5%/5.0%/8.0%;随着新一轮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突破,公司开发的农业垂类大模型以及AI应用有望为软件业务来带新的增长点,我们预计公司软件平台业务2024-2026收入增速为30%/35%/38%。毛利率方面,我们预计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保持稳定,且随着大型标杆项目落地、开发经验积累以及项目定价策略优化,综合毛利率有望持续上升,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综合毛利率为55.32%/56.17%/57.04%。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51/6.81/8.66亿元,同比增长19.91%/23.53%/27.2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8/1.79/2.39亿元,同比增长20.18%/29.68%/33.23%%;EPS分别为1.62/2.10/2.80元。参考可比公司以及考虑到智慧农业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给予公司2025年动态PE55-60倍,合理价值区间为115.60-126.11元,首次覆盖,给 予"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客户开拓和需求波动的风险,行业政策变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