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德数控: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公司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方案的半年度评估报告
公告时间:2025-08-21 16:17:56
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公司 2025 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方案的
半年度评估报告
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秉持“以投资者为本”的发展理念,为推动公司持续优化经营、规范治理和积极回报投资者,维护全体股东利益,大力提升公司经营质量,持续优化经营模式,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企业价值的深刻认识及对社会责任的认真履行,公司于 2025
年 4 月 29 日发布了《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 2025 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
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通过持续科技创新、聚焦主业、提升治理效能、加大投资者回报等措施,强化市场竞争力,助力公司实现长期价值增长,切实维护全体股东利益。现将行动方案进展半年度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聚焦经营主业,推动产能扩建
公司围绕既定目标,聚焦主业发展,持续技术创新,产能扩建,充分发挥全产业链和核心技术优势,积极拓展市场,满足多领域加工需求。在现有产品体系基础上,融合特种加工与高效加工工艺,完善高端、精益型产品谱系,完成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及人才的全国布局,显著提升了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同时,公司持续优化内部管理体系,强化生产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步入良性循环。2025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9,454.97 万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4,905.64 万元,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606.10 万元。
1、夯实主业,推陈出新
公司聚焦四大通用五轴技术平台(立加、卧加、龙门、卧式车铣)、四大专用五轴技术平台(工具磨削、叶片机、高速叶尖磨削、六轴五联动叶盘机),持续开展技术延展,在依托自身技术积累的同时,逐步整合外部资源。2025 年上半年,公司针对市场需求不断深化研发力度,研发投入总额 9,819.02 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 33.34%,公司始终将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置于战略核心地位,坚定不移地推进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我们以实际行动为全球高端制造业加速迈向“中国时代”注入强大动力,贡献坚实力量。
2025 年上半年,公司推出新产品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 KMU180 T,对标
德马吉同类产品,该机型是公司在基于市场需求及对复杂材料的加工难度分析后,打造的一款大规格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其行程范围更大,X/Y/Z 轴移动量为2200/2600/1750mm,工件最大回转直径为 2500mm,满足大型工件的加工需求,可实现进口替代。主要适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大型叶轮、机匣、整体叶盘的加工,同时也可以广泛应用于能源、精密模具、机械设备等多种行业中的箱体类零件及复杂曲面零件的机械加工。新产品的推出增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了公司品牌影响力。
此外,公司还推出了三款在研新品,分别为五轴卧式加工中心 KHM80 U、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 DMU125 T 和五轴叶片加工中心 KTurboM1500。其中,1)五轴卧式加工中心 KHM80 U,目前处于首台样机测试阶段,并实时进行结构优化设计。KHM80 U 采用双立柱支撑框架式结构,双驱动控制,进一步提升移
动速度,具备加速度快,材料去除率高等特点。该机型的研发对汽车桥架、电机端盖、电机内外壳、发动机壳体、发动机缸体、缸盖、变速箱壳体等零部件均可实现高效加工,同时还可应用于精密模具、通用机械等领域,产品稀缺性强。2)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 DMU125 T,目前已完成研发设计,该机型为高刚度重切削加工而设计,并采用 45°摆头实现立卧转换加工。有效解决飞机起落架、能源钻探行业钻头等难加工材料的重切削工艺难题,适用于航空航天、模具、能源等领域,可对标德马吉同类产品,实现进口替代。3)五轴叶片加工中心KTurboM1500,目前已完成研发设计,处于生产组装阶段。床体采用高刚性钢板焊接结构,A/B 轴采用更高响应速度的直驱控制。左工件主轴可实现夹具快速更换。右工件主轴实现对工件的夹紧和拉伸加工工艺。该设备精准解决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对叶片的高效加工需求,可对标力吉特、斯达拉格同类产品,实现进口替代。
2、创新研发,工艺协同,深化 AI 赋能
公司围绕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及相关功能部件、高档数控系统投入研发力量,持续提高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25 年上半年,公司新增授权专利 54 项,其
中国际发明专利 15 项,国内发明专利 27 项,实用新型专利 12 项;新增申请中
专利 25 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 11 项,国内发明专利 8 项,实用新型专利 6 项;
新增注册商标 5 项;新增主持及承担省市级项目 3 项。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已拥有专利 390 项,包括发明专
利 227 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 62 项,国内发明专利 165 项)、实用新型专利 157
项、外观设计专利 6 项;拥有注册商标 67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61 项、作品著
作权 4 项。累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课
题 44 项,其他国家及地方研发项目 33 项;公司累计参与制定国家标准 24 项,
行业及团体标准 11 项,公司掌握的核心技术、专利,以及持续提升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2025 年上半年,公司“航空发动机齿箱机匣国产工艺装备数智化产线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产品“KTM120 大型五轴卧式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和“KTX1250TC 中型卧式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均获得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认定的机床装备制造成熟度 8 级。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公司在研项目共 33 项,研发课题围绕五轴卧式车
铣复合加工中心等新产品开发,以及伺服驱动系统、高精密传感器、系列化电机、超强韧中熵合金构件增材/强化/减材复合制造、刀具磨削工艺软件复杂铣刀设计模块、GNC62 系统的通用在线测量、新一代端边云架构的智能数控系统关键技术、高精度工业母机系列攻关项目等高端数控机床配套功能部件及数控系统的开发和技术迭代。
公司重视技术创新与工艺协同,围绕提质、增效、降本目标,开展多件加工、
宏程序开发、难疑件质量攻关验证等技术改进,2025 年上半年共推出 28 项典型工艺技术成果,其中已成功实施 11 项,验证中 17 项。如优化某轴承座多件材料加工方式和工艺方案,节省零件工时 92min/件,明显减少换刀次数及机床空运行时间;开发倒角类应用宏程序,可用于通用槽类 C 角加工,平均节省编程与钳工工时约 23min/件;对刻字刀优化应用,成功消除刻字毛刺,达到工艺验证目的;对大直径水套密封槽采用新刀具方案,粗糙度要求达标,并节省钳工工时30min/件。此外,公司还对百余种零件进行工艺优化,采取留量调整、工序合并、装夹方式改进等措施,共计节省单台工时 3,923 分钟(超 65 小时)。在刀具优化方面推出 14 项工艺验证,重点推进国产化替代,能够有效降低成本。
在 AI 应用验证方面,公司基于龙芯中科服务器的国产化 AI 平台完成核心搭
建,实现了 DeepSeek-R1 32B 推理模型的本地流畅运行;在加工工艺优化方面,公司开展了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能源等多个行业产品零件的 AI 应用验证工作,可显著缩短加工节拍,提高加工效率、加工精度,并有效降低刀具损耗。未来,公司将与龙芯中科持续推进 AI 在数控领域的应用,一方面,对通用语言大模型进行专用训练和精简,以适应数控系统领域的特定需求;另一方面,利用龙芯中科服务器的强大算力,实现 AI 与数控系统的深度融合。同时,不断开拓高端装备在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市场,助推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3、人才培养与引进情况
2025 年上半年,公司进一步有效落实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干部培养政策和制度。按照年度人才规划,对生产、质量、售后、设计、工艺、电气调试等不同专业技术领域,或不同组织之间的技术人才、任职干部、后备干部进行交叉轮岗培养、提拔任用。进一步为青年人才和年轻干部提供了多维度的锻炼平台和工作岗位,进一步夯实公司快速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和年轻干部队伍的厚度和广度。同时,公司继续开展班组长赋能技能培训,通过创建“理论培训+十八招实战演练+导师辅导”三维赋能体系,聚焦现场管理、团队建设、问题解决三大核心能力提升。此外,公司还举办技能比武大赛,推荐优秀员工参加金普工匠、大连工匠的评比,多人次获得殊荣。
4、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
公司积极参与行业展会、研讨会等活动,拓展市场,并与潜在客户建立联系。
2025 年 4 月,公司携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 KMU180 T、六轴五联动叶盘加工
中心 KTBM1200、五轴卧式加工中心 KHM150 U 等 10 余款机型亮相北京第十
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期间展示了新技术、大量应用案例并开展技术交流,获得众多领域用户关注。
多年来,公司秉持初心,立足于航空航天行业应用,随着“航天强国”战略深入推进,在航天产业协同发展的征程中,公司与航天体系用户合作再获突破性进展。报告期内,公司开拓航天体系多家新用户,采购公司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用于加工铝合金和钛合金材质关键部件。标志着公司前期合作积累的航天领域案例进一步形成产业链内的示范效应,实现“以技术换信任、以服务拓市场”的良性循环,技术实力获得行业头部企业的系统性认可。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系列化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产品已在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中航工业、航发集团四大集团项下近 50 家用户单位广泛应用,产品涵盖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六轴五联动叶盘加工中心、五轴立式加工中心、五轴卧式加工中心、五轴卧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五轴龙门加工中心、五轴工具磨削中心以及高速叶尖磨削中心。
同时,公司积极践行“以高端装备支撑制造强国”的使命责任。2025 年 6月,公司与沈阳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三方签订合作协议,在沈阳共同组建国内首个完全基于国产高端五轴数控机床构建的“大飞机结构件工艺验证中试基地”。该项目基于公司全产业链闭环自主可控的领军优势,规划配置公司数十台高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聚焦 C919/C929 等国产民用大飞机、大型无人机的复杂结构件精密加工,构建若干专业化验证平台,系统性攻关钛合金结构零件(材料适配性与极端工况稳定性验证)、铝合金框架壁板零件(型构件精度与形变控制)、接头支架零件(复杂曲面多轴协同加工)、长轴深孔薄壁零件(超精密加工与抗振工艺)等典型结构件的关键加工能力。通过实时对接中航工业需求,建立“应用反馈-设备升级”闭环机制,驱动国产机床持续突破加工效率与精度保持性极限,同步实现量产技术风险与经济成本双降,
支撑航空装备从“可用”向“好用”跃升,着力破解核心部件“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转化瓶颈,通过探索新的体制机制,达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良性互促。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民用领域对于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需求大幅增加。公司积极响应各领域用户的加工需求,满足民用领域对机床加工精度和效率、稳定性等精细化指标要求,提升客户产能及加工效率,产品加工性价比得到民用航空、低空经济、汽车、电子、机械设备、能源、船舶、刀具等领域客户的认可。公司基于民用领域推出的高性价比、高加工效率、高国产化率的德创系列整机产品新签订单金额同比增长显著,数量约占整机产品的 20%,新品 DMC55 系列产品获得民营客户的广泛青睐。未来,公司将通过技术迭代、强化 AI 赋能和多元化行业布局,在扩大航空航天等领域市场份额的同时,持续加强对汽车、医疗、能源、高校院所、船舶、机械设备、半导体、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渗透力度。
5、产能扩建有序推进
公司以优化内部管理体系为抓手,统筹优化生产计划管理、工艺技术管理、生产物料管理工作,推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