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计量:2025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使用可行性分析报告
公告时间:2025-07-22 18:36:45
证券简称:广电计量 证券代码:002967
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5 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 A 股股票
募集资金使用可行性分析报告
二〇二五年七月
一、募集资金使用计划
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 67,131,773 股(含本数),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130,000 万元(含本数),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主要投向于“航空装备(含低空)测试平台项目”“ 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测试平台项目”“卫星互联网质量保障平台项目”“数据智能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平台项目”“西安计量检测实验室升级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具体如下:
序号 募投项目名称 投资总额 募集资金拟投金额
(万元) (万元)
1 航空装备(含低空)测试平台项目 34,000.00 30,000.00
2 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测试平台项目 29,200.00 25,000.00
3 卫星互联网质量保障平台项目 34,400.00 30,000.00
3-1 卫星互联网质量保障平台项目(成都) 22,900.00 20,000.00
3-2 卫星互联网质量保障平台项目(广州) 11,500.00 10,000.00
4 数据智能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平台项目 7,500.00 5,000.00
5 西安计量检测实验室升级建设项目 18,000.00 15,000.00
6 补充流动资金 25,000.00 25,000.00
合计 148,100.00 130,000.00
注:“卫星互联网质量保障平台项目(成都)”的备案名称为“武侯区成都广电计量卫星互联网质量保障平台新建项目”;“西安计量检测实验室升级建设项目”的备案名称为“计量检测实验室升级建设项目”。
在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募集资金到位之前,公司将根据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进度的实际情况以自筹资金先行投入,并在募集资金到位后按照相关法规规定的程序予以置换。
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募集资金到位后,若实际募集资金净额少于上述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金额,公司将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最终确定的本次募投项目范围内,根据实际募集资金数额,按照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调整并最终决定募集资金的具体投资项目、优先顺序及各项目的具体投资额,募集资金不足部分由公司自筹解决。
二、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募集资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航空装备(含低空)测试平台项目
1.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必要性
(1)通用航空及低空飞行装备关键技术突破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
通用航空及低空经济的构成从产业链条角度看,主要由制造、飞行运行、基础设施保障和综合配套服务产业构成。传统通用飞机和直升机、无人机、eVTOL类航空器是低空经济的关键载体,而 eVTOL、飞行汽车等低空飞行器作为应用大量新兴技术的航空器,可以带动航空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高端制造业发展,促进相关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2)检验检测认证是航空装备产业、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环节
2024 年 3 月,工信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四部门联合印
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方案指出,充分利用现有航空工业基础,加快试验验证资源共建共享,鼓励推动建立通用航空适航技术服务与符合性验证、无人机第三方检测、试验等能力,构建无人机质量保障及安全验证体系,加强针对工业级无人机及 eVTOL 的安全性可靠性评估验证,推动形成一批支撑适航审定的工业标准。
在低空飞行领域,安全可靠性评估和检验验证已成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低空飞行与传统航空类似,对安全及可靠的要求较高,中国民航局(CAAC)对航空器采用严格的证照管理方式,中型、大型无人驾驶航空器在上市销售前需要获得型号合格证(TC)、生产合格证(PC)和单机适航证(AC),针对 eVTOL 等新型低空飞行器还没有形成共识的适航标准,需要单独制定专用条件,待积累一定数量案例后方才可能推出标准化的适航审定条件。随着飞行器数量及种类的进一步增加,对应的检测、评估、认证服务需求都将大幅提升。
(3)借助江苏、上海等华东区域航空装备、低空经济成熟市场,夯实公司检验检测认证能力建设,达到聚焦区域、辐射全国的成效
华东区域在航空装备、低空经济产业领域发展较为成熟,具备全国领先优势
和引领地位。
其中,2023 年数据显示,江苏省现有航空航天企业 400 余家,拥有中航动
力、航天晨光等中国机械 500 强企业,2022 年全省航空航天产业规模约 1,100 亿
元。2024 年 4 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江苏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提出,到 2025 年,全省航空航天产业产值超过 1,500亿元。江苏省正逐步构建功能完善且协同发展的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产业体系,重点聚焦飞控系统、动力系统、任务载荷、核心传感器、航空材料、低空智联网、低空业务平台等重点领域发展技术实力。
此外,作为华东区域的核心城市,上海是国产大飞机的总装基地,拥有中国商飞、中航机载、航发商发等领军企业,是大飞机产业链的核心集聚区,截至 2024
年 12 月底,C919 已累计交付 16 架,C909 已累计交付 157 架;低空航空器方
面,峰飞航空、御风未来、时的科技、沃兰特航空分别在生产许可、型号审定、结构下线及评审环节取得关键进展。
公司无锡基地所处的无锡市作为华东区域航空产业和低空经济产业的核心城市之一,已聚集了一批制造业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先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商。在制造端,无锡拥有透平叶片、航亚科技、派克新材、江苏隆达、江苏永瀚等航空航天企业和科研机构,产品涵盖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航空航天关键材料及相关配套等领域;在低空经济产业领域,无锡市已集聚链上企业 134 家,包括航天大为、江苏数字鹰、中交遥感、天亿低空、无锡睿思凯等行业龙头企业。在检测服务端,有广电计量检测(无锡)有限公司、苏州苏试试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等多家知名第三方检测机构,在低空飞行器测试试验、适航认证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相关政策和巨大市场潜力的双重加持下,推进航空装备(含低空)测试平台项目,切实把握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认证测试需求,全面覆盖各类整机研制、配套企业,能够快速推动本地航空装备和低空经济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同时不断优化国内外标准互认机制,增强国际竞争力,借助江苏、上海等华东区域航空装备、低空经济成熟市场,夯实公司检验检测认证能力建设,达到聚焦区域、辐射全国的成效。
(1)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契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
2023 年 4 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的《江苏省航空航天产业发
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苏政办发〔2023〕15 号)提出,要加强航空航天领域标准建设;加快布局发展航空专业检测验证机构,进一步完善计量、标准、认证、检测试验、电磁兼容等基础服务体系;强化质量管理,培育质量标杆。
2024 年 3 月,工信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四部门联合印
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实施方案明确了检验检测在低空飞行领域中的重要性,重点支持智慧空中出行(SAM)装备发展,推进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等一批新型消费通用航空装备适航取证,鼓励飞行汽车技术研发、产品验证及商业化应用场景探索,以当前检测领域中的汽车、飞行器、无人机、新能源车的检测能力为基础,将技术服务能力直接衔接至低空飞行领域。
2024 年 7 月,无锡市政府发布的《无锡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
案(2024-2026 年)的通知》确定了夯实基础设施的行动任务,提出完善通用航空机场及配套设施,统筹布局无人驾驶航空器起降设施,加快建设智能低空信息基础设施,打造低空航空器综合测试基地。
(2)项目符合低空经济领域检验检测及认证的技术需求
为提升低空领域检验检测服务能力,保障低空飞行器质量安全,民航局先后批准了两批共 20 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和试验区,进行无人机运行安全及风险评估、系统功能检验检测分析、适航审定技术及符合性验证方法等关键技术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积累测试数据和运行经验,制定针对性强和可推广复制的适航、飞标、空管标准及管理规则。
现阶段,我国低空飞行器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低空飞行器检验检测主要面向产业链上、中游研制和运行中的技术环节,衔接民航主管单位政策标准,引导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以科学验证、安全管理为核心,
兼顾市场属性。在低空飞行器申请 TC、PC、AC 过程中均需要获得中国民航局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试验检测,并出具试验检测合格证书,包括实验室试验、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
通过在公司无锡基地开展航空装备(含低空)测试平台项目,积极拓展无人机及飞行汽车等各类航空器从原材料、元器件到零部件及整机的全生命周期检测服务能力,构建全方位的检测认证服务,符合国家低空经济领域检验检测及认证的技术需求。
(二)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测试平台项目
1.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必要性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具有颠覆性、通用性、普适性的人工智能技术催生出更多新型生产工具,使劳动资料由传统的物质形态向虚拟形态转化,极大拓展生产空间,进一步解放生产主体、削弱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人工智能可以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和组织效率,实现经济活动过程的智能化、绿色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的降本增效空间。
人工智能设计的核心高端芯片主要包括 GPU、FPGA、ASIC 等类型,它们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人工智能方面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升,在高端芯片、智能仪器仪表、核心算法、操作系统等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问题,这在技术源头上制约了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由于我国尚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芯片标准体系,也未有国家统一监管的人工智能检测评价及认证平台,国内 AI 基础芯片检测和验证渠道极其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尤其是前端环节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迫切需要针对人工智能不同应用场景对功能、性能和可靠性的需求,建立人工智能核心高端芯片的测试和应用推广公共服务平台,制定国产
人工智能芯片可靠性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制定发布覆盖推理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