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光电:四方光电2024年年度报告摘要
公告时间:2025-04-17 19:54:38
公司代码:688665 公司简称:四方光电
四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2024 年年度报告摘要
第一节 重要提示
1、 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 http://www.sse.com.cn 网站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2、 重大风险提示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阐述了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敬请查阅“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四“风险因素”部分。
3、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4、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5、 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6、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
□是 √否
7、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公司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公司拟以实施2024年度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的总股本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50元(含税),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总股本10,010万股,以此计算预计派发现金红利总额为3,503.50万元(含税),占公司2024年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31.07%;公司不进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不送红股。如在实施权益分派的股权登记日前公司总股本发生变动的,拟维持每股分配比例不变,相应调整分配总额。以上利润分配方案已经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与第二届监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尚需提交公司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8、 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第二节 公司基本情况
1、 公司简介
1.1 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股票简况
股票种类 股票上市交易所及板块 股票简称 股票代码 变更前股票简称
A股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 四方光电 688665 不适用
1.2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 √不适用
1.3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
姓名 陈子晗
联系地址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凤凰产业园凤凰园三路3号
电话 027-81628826
传真 /
电子信箱 bod@gassensor.com.cn
2、 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2.1 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
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气体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构建了基于非分光红外(NDIR)、光散射探测(LSD)、超声波(Ultrasonic)、紫外差分吸收光谱(UV-DOAS)、热导(TCD)、激光拉曼(LRD)、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X)等原理的气体传感技术平台,形成了气体传感器、高端气体分析仪器两大类产业生态、百余种不同产品,广泛应用于暖通空调、工业及安全、汽车电子、医疗健康、智慧计量、科学仪器以及低碳热工七类业务领域。
2、主要产品
业务领域 主要产品系列
激光粉尘传感器、红外粉尘传感器、油烟浓度传感器、CO2气体传感器、VOC
气体传感器,电化学甲醛传感器、集成空气品质传感器模组、灰尘&污浊物
暖通空调
传感器、新风控制器、CO2变送器、空气质量检测仪、散热风扇、等离子发生
器、负离子发生器、温控器等
工业及安全 冷媒泄漏监测传感器&检测仪、可燃气体/CO 报警器、激光甲烷传感器、微型
红外气体传感器、SF6泄漏监测传感器/系统、NMP 气体泄漏报警器、电化学
一氧化碳传感器、储能系统热失控监测传感器&检测仪、在线粉尘浓度测试
仪、扬尘颗粒物传感器、尘埃粒子计数器、热导氢气传感器、温室气体传感
器、油烟颗粒物传感器、微量氧分析仪、激光氨气检测仪等
车载激光粉尘传感器、CO2气体传感器,VOC 气体传感器、MOX 原理 VOC 传
感器、MEMS 空气质量传感器模块、香氛发生器,动力电池热失控监测传感
汽车电子
器、发动机排放氧(O2)传感器、发动机排放氮氧(NOx)传感器、汽车座椅
通风风扇等
超声波氧气传感器、超声波氧气流量计、激光氧气传感器、呼气末 ETCO2传
医疗健康
感器、DLCO 气体传感器、肺功能检查仪、制氧机风扇等
智慧计量 超声波燃气表核心模组、超声波燃气表
温室气体分析仪、烟气分析仪、在线烟气分析系统、SF6分解气分析仪、气体
流量计、烟气传感器模组等;发动机排放测试系统、尾气分析仪、动力电池
热失控气体分析仪、尾气传感器模组等;煤气分析仪、煤气分析系统、燃气
科学仪器
热值分析仪、沼气分析仪、沼气分析系统、半导体行业气体分析仪、气调包
装气体分析仪等;激光、红外、紫外气体传感器模组、激光散射传感器模组
等
控制器/比例阀等;为冷凝壁挂炉及商业、工业锅炉的燃烧系统提供更高效环
低碳热工
保、数字化、自动化的解决方案
2.2 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健全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及客户服务流程,实现从客户需求收集、产品设计开发、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销售及客户服务的全流程控制。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1)盈利模式
公司从事气体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采取自主品牌经营模式,具有独立、完整的经营体系。公司气体传感产品具备与国内外同类产品开展竞争的能力,所面向的高价值客户群体多为国内外细分市场的主要企业,分布于暖通空调、工业及安全、汽车电子、医疗健康、智慧计量、科学仪器、低碳热工等领域。
(2)研发模式
公司采用自主创新为主的研发模式,同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在自主研发方面,公司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及其产业开发应用,通过持续的资金和人才投入,深度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并积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公司采取“预先研发+同步研发”的研发模式:预先研发是为公司中远期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预先研究,解决平台性的核心关键技术问题,提前做好技术储备;同步研发是依托公司关键核心技术,按照客户要求,与客户同步进行的产品开发工作。此外,公司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借助外部资源攻克自主创新以及新产业开拓的技术问题。公司设立技术中心,由公司董事长担任技术中心负责人,下设研发总监及研发项目经理,统筹材料、电子、机械、软件等多领域研发团队,实施矩阵式管理模式,全面提升研发效率与创新能力。
(3)采购模式
公司在综合考虑订单情况、生产计划和安全库存的基础上制定采购计划,主要采用框架协议加订单执行的采购方式。为保证产品质量及供应商的稳定性,公司专门设立研发采购部,从研发设计阶段介入物料选型,并制定了严格的供应商选择、评价及监控制度,以确保供应链可控,以及后续批量交付物料的成本管控。同时,公司通过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与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持续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
(4)生产模式
公司已制定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公司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市场预测、项目立项、订单签订、计划分解、库存管理、原料采购、生产实施、验收入库等各个流程均以产品为单位组织实施。公司产品采取订单式生产为主、库存式生产为辅的模式,部分非核心加工工序委托外协单位加工。
(5)销售模式
公司采用以直接客户销售为主、贸易商销售为辅的销售模式,构建了“销售、研发、项目管理、客户服务”四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并通过从技术方案、产品设计、生产交付到售后服务的全流程一体化经营模式,持续深化国内外市场布局。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巩固国内市场,重点发展大客户及核心渠道销售;同时加速推进“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提升欧洲、亚洲优势区域市场份额,并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及美洲市场,推动全球业务版图的持续扩张。
(6)客户服务模式
根据公司产品各应用行业的客户特点,公司制定了不同的客户服务模式。在气体传感产品各应用行业中,公司客户服务以研发、销售、项目管理及现场服务构成;在科学仪器产业中,公司
在推进从向终端使用者销售气体分析仪器到向设备或系统制造商提供配套的转型,通过售前技术支持、售中技术培训、售后客户服务的模式开展有关服务。
2.3 所处行业情况
(1). 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主要从事气体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根据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 年修订),公司气体传感器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代码:C39);公司气体分析仪器属于“仪器仪表制造业”(行业代码:C40)。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
① 发展阶段
随着 MEMS 技术、纳米材料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气体传感器行业正从传统型向微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迈进,推动产业升级。在环保法规加强、工业安全标准提升以及智能家居和物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气体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工业过程控制、医疗健康和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国内企业在中低端气体检测仪器的国产替代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高端传感器及相应仪器仪表的研制也在稳步推进,进一步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
② 基本特点
高性能化:市场对气体传感器的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新材料应用到气体传感器领域,要求具备自动检测、自动补偿、数据存储、逻辑判断、功能计算等功能,对传感器灵敏度、响应速度、稳定性、使用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持续开发新的气敏材料和对工艺进行精进能力的企业,才能不断满足市场对气体测量精度、量程、响应速度、抗干扰、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
多功能化与集成化:单功能气体传感器逐渐被复合型气体传感器取代,通过一款产品能够同时检测多组分气体包括浓度、流量、温度、湿度、压力在内的多种特性,产品集成化能力对气体传感器厂商的技术全面性及产品储备提出更高要求。随着终端用户体验的不断升级及消费习惯的逐渐形成,消费者要求气体传感器具有传输距离远、抗干扰性强、自适应性强、具有通信功能等特点,信息化能力也成为气体传感器的技术门槛。气体传感器企业需要储备相应的技术经验,持续研发创新的机制,以及多年的行业应用经验,才能够在行业中立足并建立持续竞争优势。
小型化与低功耗:气体传感器正朝着小型化、低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