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华通:亿华通2024年年度报告摘要
公告时间:2025-04-28 20:05:01
公司代码:688339 公司简称:亿华通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4 年年度报告摘要
第一节 重要提示
1、 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www.sse.com.cn)网站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2、 重大风险提示
1.业绩亏损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5,643.29 万元,亏损金额同比增加
21,322.92 万元。本期业绩亏损主要原因为:(1)燃料电池行业现阶段仍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整体市场规模较小。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公司资金周转压力呈上升趋势,影响订单项目的推进;(2) 燃料电池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产品的销售价格降幅大于成本降幅,导致公司毛利率下降,利润空间被压缩;(3)公司计提应收款项的预期信用风险损失增加,进一步降低营业利润。
公司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力图介入上游氢源环节实现从燃料电池系统到氢气供应的产业链协同运作,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力,提升抗风险能力。但如果未来行业发展未达预期导致市场需求持续下滑,或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如公司不能获得足够多的订单并扩大销售至公司扭亏的规模经济水平,亏损态势可能延续。
2.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的风险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主要公司应收账款和存货规模占用了大量营运资金。公司所处行业目前尚处于发展期,资金需求仍将快速增长,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可能导致公司营运资金不足。由于公司尚处于研发及产业化初期阶段,债务融资能力较为有限,如果未来不能持续拓宽融资渠道,不能有效改善经营性现金流情况,则公司存在导致营运资金不足的风险。
3、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4、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5、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6、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
√是 □否
公司采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第 2.1.2 条第(四)项的标准上市,上市
时尚未盈利。公司 2024 年度实现营业收入为 36,667.14 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5,643.29 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54,275.70 万元。报告期内公司尚未实现盈利。
7、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公司 2024 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拟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实施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上述利润分配预案已经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以及第三届监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本次利润分配预案尚需提交公司 2024 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
8、 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第二节 公司基本情况
1、 公司简介
1.1 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股票简况
股票种类 股票上市交易所 股票简称 股票代码 变更前股票简称
及板块
A股 上海证券交易所 亿华通 688339 无
科创板
H股 香港联交所主板 億華通 02402 无
1.2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 √不适用
1.3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 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 康智 鲍星竹
联系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小口路 66 号中关村东升 北京市海淀区西小口路66号中关村东升科
科技园 B-6 号楼 C 座七层 C701 室 技园 B-6 号楼 C 座七层 C701 室
电话 86-10-62796418-821 86-10-62796418-821
传真 010-62794725 010-62794725
电子信箱 sinohytec@autoht.com sinohytec@autoht.com
2、 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2.1 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与产业化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具备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实现了燃料电池系统的批量生产,其业务聚焦于氢能交通领域,致力于推动燃料电池技术在商用车、乘用车、船舶等场景的商业化落地。
公司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氢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和制造及相关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目前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客车、物流车及重卡等商用车型,公司与国内主流的商用车企业陕汽集团、宇通客车、北汽福田等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并联合能源企业探索“制氢-储运-加注-应用”一体化模式。搭载公司燃料电池系统的燃料电池车辆已先后在北京、张家口、上海、成都、郑州及唐山等地上线运营。
2.2 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秉承“预研一代、开发一代、推广一代”的研发理念,聚焦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公司遵从纵向一体化的研发路径,并坚持自主研发为主,同时通过承接国家科技重大课题以及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与行业技术优势企业、主要客户和供应商合作研发的模式,致力于提高燃料电池系统的功率密度、耐久性以及降低产品成本,强化技术壁垒。
2.采购模式
公司生产燃料电池系统的主要物料包括电堆及相关部件、空气压缩机及直流电压变化器等,公司已具备国产电堆量产能力。公司采购程序主要包括零部件承认、供应商开发与管理、订单采购。
3.生产模式
公司采用“以销定产+适度备货”模式,根据客户订单动态调整排产计划,减少库存积压。生产程序包括生产准备、首件生产、正式生产、生产过程监控以及成品检验入库等,整个过程严格遵循国家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生产基地布局京津冀、长三角等氢能示范区域,就近配套商用车企业,提升交付效率。
4.销售模式
公司销售模式属于直销,主要销售对象为国内商用车生产企业,公司销售程序主要包括形成初步销售意向、样机技术匹配及认证、公告目录以及批量化销售。销售过程中注重技术适配与客户认证,确保产品与整车平台的高效协同。
2.3 所处行业情况
(1). 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具有来源多样、清洁低碳、可储可运、灵活高效的特点和优势。氢能可广泛应用于化工、运输、建筑、储能、发电等领域。为应对全球环境危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通过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定来应对全球环境危机,并在国家层面制定了氢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发展氢能已成为全球共识。
发展氢能产业是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且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推动交通领域低碳转型以及提升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科技创新力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2021 年氢能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未来产业布局,氢能产业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部分。在《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国制造 2025》、《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中均明确了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的战略地位。2022 年 3 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了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2024 年 11 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在这部法律中氢能首次被明确纳入能源管理体系和能源属性,为氢能产业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各地方政府在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方面也纷纷发力,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已有数十个地区发布了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相关政策,推动了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
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市场由于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综合成本较高,但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冬奥会等赛事上的规模运用,全球双碳目标背景及国内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政策释放的机遇,氢燃料电池汽车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动能。根据香橙会研究院公开数
据显示,2024 年全国燃料电池汽车销量 5405 辆,保有量达到 28000 辆左右。同时从应用场景看,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已由前期单一的公交领域商业化示范应用向公交、环卫、城市物流配
送、冷链运输、渣土运输、大宗货物等多场景示范应用转变,同时也在船舶、热电联供等新领域展开应用。
(2). 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作为我国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及商业化的先行者,公司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和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的量产能力,依托自主研发能力与产业链整合优势持续保持行业地位。
公司基于行业经验及前瞻性市场判断,提前拓展百千瓦级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并积极与国内主流整车厂合作拓展开发客车、环卫车、牵引车、冷链物流等新车型,扩大了产品市场覆盖度,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随着国家在顶层设计方面对氢能产业的明确定位及全国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政策的实施,燃料电池行业市场参与者的数量日益增加,公司凭借技术积累与产业链布局继续维持行业地位。根
据工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统计,截至 2024 年 12 月底,全国共发布 1167
款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公告(不含底盘公告),其中搭载公司燃料电池系统的整车公告 163 款,位居行业领先地位。
(3). 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燃料电池行业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及示范应用,燃料电池相关产业链基本健全,目前国内企业基本掌握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技术,实现了从燃料电池系统到电堆、空压机、氢气循环系统再到双极板、膜电极等核心零部件的批量国产化应用,系统综合成本、产品可靠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改善。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氢能相关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同时随着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政策的推广,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规模效应将逐步显现,燃料电池成本持续下降。未来国家将通过构建氢能制、储、运、加供应体系,通过区域示范应用和财政奖励等措施刺激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扩大下游应用规模,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到 2035 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0 万辆左右。
此外,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不仅是汽车工业的发展机遇,更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这一产业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可覆盖轨道交通、船舶等交通领域,也能拓展至分布式发电、建筑热电联供等场景。从氢气的制备、储存、运输,到下游全产业链应用,氢能技术贯穿能源、材料、装备制造、汽车、电力、建筑等多个行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该产业正加速推进技术攻关与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