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达环保:远达环保2024年年度报告摘要
公告时间:2025-04-23 18:45:26
公司代码:600292 公司简称:远达环保
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2024 年年度报告摘要
第一节 重要提示
1、 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 www.sse.com.cn 网站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2、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3、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4、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5、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鉴于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涉及金额较大、流程复杂,需预留充足资金保障交易顺利实施,为维护公司长期利益及股东权益,根据公司章程关于利润分配的相关规定,2024年度拟不派发现金股利,不转增,不送股。
第二节 公司基本情况
1、 公司简介
公司股票简况
股票种类 股票上市交易所 股票简称 股票代码 变更前股票简称
A股 上海证券交易所 远达环保 600292 九龙电力、中电远
达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 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 凌娟 邓立春
联系地址 重庆市两江新区黄环北路 10 号 1 栋 重庆市两江新区黄环北路 10 号
1 栋
电话 023-65933055 023-65933055
传真 023-65933000 023-65933000
电子信箱 lingjuan@spic.com.cn denglichun@spic.com.cn
2、 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2024 年对于环保行业而言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这一年里,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加
大、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环保行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机遇方面
政策导向明确,高质量发展成为共识。202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系列决策部署进一步促进
了环保产业发展,行业从增量市场逐渐转向存量市场,从政策驱动回归创新驱动。这标志着中国环保产业正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迈进,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细分领域需求增长,市场潜力巨大:在 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加大
节能降碳工作推进力度,分领域分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这为环保行业带来了广阔的业务拓展空间,催生了大量的项目需求。在大气治理领域,火电投资持续回暖,“两个 8000 万千瓦”煤电新建政策逐步落地,大气环保新建项目市场空间广阔,同时我国有超 14 亿千瓦煤电装机容量,对现有煤电机组的大气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和运维市场潜力也巨大。在固废板块的再生资源和资源化领域,2024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方案,要求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支持政策并研究扩大覆盖范围,给相关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市场结构优化,多元化服务模式涌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传统单一型的污染治理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取而代之的是集成了智慧管理平台、智能设备运维、综合解决方案提供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服务体系。
(二)挑战方面
行业竞争激烈,技术创新压力大。环保行业市场参与者众多,国内外企业纷纷布局,竞争异常激烈。在细分领域,如污水处理、大气治理等,企业之间为争夺项目资源竞争白热化。环保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企业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研发,以保持技术领先地位,这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若企业不能及时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就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法规标准严格,合规成本增加。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对企业的污染排放限制更为严格,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以满足法规要求。加强环保产业监管力度,确保企业遵守法规和标准,一旦企业违规,将面临严厉的处罚,这也增加了企业的合规风险。为达到环保法规和标准要求,企业需要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升级环保设备,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
投资风险较高,回报周期长。环保产业受政策影响较大,政策的变化可能导致产业波动。2025年环保技术更新换代加快,投资需不断跟进技术发展,否则前期投资可能面临技术过时的风险。环保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变化可能导致投资收益不稳定,企业可能面临项目亏损的风险 。环保产业投资大,从项目建设到运营盈利需要较长时间,资金流动性问题也需要重点关注。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仍然集中在脱硫脱硝除尘工程总承包、脱硫脱硝特许经营、脱硝催化剂制造及再生、水务工程及运营等业务。目前,公司的主要业绩贡献仍来自大气治理领域。
从公司工程项目所涉及的脱硫脱硝除尘工程总承包领域来看,目前烟气治理领域的排头企业主要以技术独创为主,通过排他性技术、降低工程毛利等方式形成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技术方案及投标价格参与市场竞争,代表公司主要为五大发电集团所属工程技术公司。2024 年,远达环保共承接脱硫脱硝除尘工程业务订单共计 16.15 亿元,其中,国家电投集团外(含海外)订单 10.66亿元,占比 66%,承接多个新建大火电脱硫设施建设项目,在国内烟气治理领域保持较强竞争力。
公司在大气环保领域的利润贡献主要来自特许经营业务,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运营管理及区域发展能力、大数据分析及集约化管理能力以及客户维护能力等 4 个方面。公司在
运的特许经营项目 25 个,50 台机组共 4415 万千瓦装机容量,机组等级种类齐全(涵盖了 10 万
至 100 万千瓦等级机组),遍及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华中等区域,为脱硫脱硝特许经营积累
了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同时,公司利用点多面广的优势进行区域市场发展,具有较大的区位优势,可实现市场开发效率的提升及新增项目管控的进一步集约化。特许经营公司建立了大数据实时检测及数据分析平台,可实时进行生产监控、故障诊断、指导生产,实现后台技术资源的集约共享;成立了 6 个区域服务中心,提供技术服务、检修维护、备件供应、人员培训等保障,可对生产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快速响应,基本实现了特许经营的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和精细化管理。
报告期内,在各行业需求逐步恢复的背景下,公司催化剂业务积极出击主动扩大市场占有率,
全年累计中标方量 4.42 万方,金额 5.24 亿元,近 3 年市场订单规模每年增加 10%以上,连续三
年实现脱硝催化剂出口。公司催化剂业务主要产品技术包含燃煤电厂脱硝催化剂、非电领域中低温脱硝催化剂、再生催化剂以及性能检测和喷氨优化。报告期内,公司已完成 55 孔高孔数脱硝催化剂生产技术开发,扩大了催化剂业务蜂窝式脱硝催化剂的孔型范围,涵盖了从 13 孔到常规的
16-22 孔型,以及更高孔数的 25 孔、30 孔、35 孔、40 孔乃至 55 孔型。相比市场厚壁催化剂,具
有开孔率高、比表面积高、脱硝效率高、同样烟气量体积用量小、SO2 转化率低、专有配方抗磨损强度高等特点,且薄壁催化剂每方体积密度低约 20kg,成本节约 5%。除常规孔型外,公司研制的 25 孔超低温脱硝催化剂配方及生产技术,160℃脱硝率达 90%以上,该技术在国内属领先水平。目前已在山西铝业氧化铝烧成窑低温烟气脱硝项目上投用,现场各项指标性能完全满足项目使用要求,NOx 排放达超低排放要求。报告期内,公司在燃气、垃圾焚烧项目取得突破,开发的40 孔垃圾焚烧超低温催化剂在河北绿然垃圾焚烧脱硝项目成功投用;开发的高活性低压降重型燃机脱硝催化剂打破国外“卡脖子”技术问题,适用于 F 级以上重型燃气机组高效脱硝。
公司水务业务已积累了丰富的水污染治理业务技术资源。包括燃煤电厂脱硫废水烟气蒸发零排放、工业废水零排放、基于 MVR 蒸发结晶的 SCR 催化剂再生含砷废水污染物零排放、燃煤电厂废水零排放 MVR 模块化系统及预处理系统、污水处理厂智慧管理系统、燃煤电厂水系统智慧运营管理系统、市政污水处理高效沉淀及过滤、低碳氮比市政污水生化处理、乡村污水一体化装置、无动力厌氧一体化污水处理、分散式污水一体化处理装备、市政污泥燃料化技术方面的研发及应用、核电机组凝结水、除盐水系统设计及生活污水厂硫自养脱氮技术,对公司水务业务拓展奠定了技术支撑。公司 2024 年抢抓“大火电”建设机遇,优化“零排放”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做精做强传统水处理业务;通过加大在电化学循环水、高盐废水、海水淡化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开拓市政、海水淡化、页岩气、钢铁、化工、铝业等非电领域供应市场,为公司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
3、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3.1 近 3 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2024年 2023年 本年比上年 2022年
增减(%)
总资产 9,503,209,346.30 9,773,767,499.55 -2.77 10,395,973,698.16
归属于上市公
司股东的净资
产 5,152,724,592.79 5,129,369,940.39 0.46 5,073,601,219.88
营业收入 4,722,393,579.90 4,251,613,495.67 11.07 4,136,789,129.94
归属于上市公
司股东的净利
润 35,962,358.62 54,011,676.95 -33.42 -28,121,234.06
归属于上市公
司股东的扣除 18,265,761.02 2,502,449.97 629.92 -31,785,012.63
非经常性损益
的净利润
经营活动产生
的现金流量净
额 822,245,849.17 586,062,823.97 40.3 291,913,496.71
加权平均净资 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