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科新材(300811):芯片电感业务已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东兴证券 2024-08-28发布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半年度报告。公司2024H1实现营业收入7.96亿元,同比增长36.8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797亿元,同比增长41.84%;基本每股收益+6.25%至0.51元。其中24Q2公司营收及净利分别环比+37.6%及64.3%至4.61亿元及1.117亿元,季度净利润率由20.3%升至24.2%。金属软磁粉芯业务稳定增长叠加电感元件业务高速扩张推动公司业绩达到同期历史新高。
合金软磁粉芯业务将持续优化公司盈利能力。合金软磁粉芯业务是公司具有市场领先性的支柱业务,24H1该业务收入+7.03%至5.86亿元。公司在2023年推出全新铁硅系列磁粉芯(NPV、NPC系列)及铁镍系列磁粉芯(NPN-LH),产品市场反响积极且占比逐步提升,而2024年公司继续推进GPV、GPC系列(基于NPV、NPC优化升级)市场投放。从24H1市场实际表现观察,公司产品已获得比亚迪、华为等造车新势力的认可与合作,在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领域的应用取得较快增长;公司河源生产基地的自动化生产优势有效匹配产品标准化程度高的空调领域而推动销售大幅增长;尽管光伏逆变器领域Q1出现去库情况,但Q2开始显现明显回暖。此外,鉴于公司铁硅5代磁粉芯在实验室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且其损耗特性在4代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约50%,这有助于公司产品绝对竞争力的提升及市场占有率的持续攀升。考虑到新基建及人工智能的爆发将持续推动通讯、服务器电源市场规模的放大,而公司惠州基地技改叠加河源基地产能释放或推动公司总产能至2025年增长112%至约7万吨,公司金属软磁粉芯业务强成长性将持续优化公司盈利能力。
芯片电感业务已显现爆发式增长。公司芯片电感业务2020-2023年营收CAGR高达280.2%,占总营收比重由0.38%增长至23年的8.87%(业务收入由187万元增至1.03亿元,其中23年收入规模+407%);而24H1该业务收入已升至1.95亿元,环比增长138.92%,占公司主营业务比重亦增至24.5%,数据显示磁性电感业务已正式成为公司有效的第二增长极。从24H1业务进展角度观察,公司芯片电感产品持续取得MPS、英飞凌等全球知名半导体厂商的高度认可,并且还新进入多家全球知名半导体厂商供应商名录。此外,公司已经实现适用于AI服务器电源电路的TLVR电感(高瞬态响应性能且低电源损耗)小批量生产,并且已成功开发AI芯片系列化及定制化的芯片电感,其中配合700W级别GPU的电感料号已获得批量订单。考虑到高算力发展趋势下的大算力需求下沉对芯片制程微型化、电源模块小型化及抗高电压及强电流属性的巨大需求,预计公司电感元件业务的持续领先性将推动公司成长性与数字经济发展共振。从产能角度观察,公司24年产能将根据市场需求由500万片扩充至1000万片-1500万片/月。鉴于公司已设立控股子公司惠州铂科新感推进芯片业务的规模化及专业化运作,我们认为在公司四五规划阶段电感业务占公司总业务比重将升至50%左右,这意味着芯片电感业务将 推动公司成长属性的有效优化。
金属软磁粉末已进入加速量产阶段。金属软磁粉末是制造金属软磁粉芯的核心原材料。其中软磁粉的成分、形态及纯度决定了软磁粉芯的物理性能,对电感元件的运行效率起到实质影响。公司生产的铁硅粉、铁硅铝粉主要用于生产公 司的金属软磁粉芯产品,铁硅铬粉主要供给下游客户生产一体成型电感。公司24H1金属软磁粉末实现销售收入+25.26%至1385.9万元,对外销售产能不足对该业务扩张形成制约。鉴于公司在2023年开始筹建年产能达6,000吨/年的粉体工厂,将在2024下半年释放部分产能并将于2025年完成建设,公司高球形超细铁硅铬粉末的量产及非晶纳米晶粉末的导入已获得客户验证,预计金属软磁粉末业务对外销售的扩张会进一步优化及提升公司的增长动能。财务数据持续优化,公司具有强抗风险及扩张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加强应收账款项管理且现金结算比例增退,推动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384.4%。公司毛利及净利水平延续优化态势,24H1公司综合毛利率升至40.5%,净利率增至23.2%,ROE涨至14.8%,综合反映公司具有的产品优势、成本管控优势及高回报优势。此外,资产负债率维持24.58%,显示公司具有强抗风险能力且持续扩张能力。
公司在多维度构筑强竞争优势。作为金属软磁材料领域产业链一体化龙头企业,公司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及模式优势,并且已经具有从发电端到负载端电能变化的全产品线布局。金属磁材新材料制造行业处于高景气成长期且行业具有高行业壁垒(上游资金、技术及量产壁垒,下游客户认证壁垒),新企业在短期内很难形成有效竞争。公司拥有强品牌影响力及高拓展性与高粘性的客户群体且金属粉末新材料行业获国家重点政策性支持。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7.63亿元、23.25亿元、28.2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亿元、5.33亿元和6.58亿元;EPS分别为1.96元、2.68元和3.31元,对应PE分别为20.22x、14.8x和11.98x,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市场需求不及预期,产能释放不及预期,毛利下降风险,技术创新风险,存货风险,市场竞争及政策风险。